织物透湿量测试仪的使用要求涉及多个方面,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以下是具体的使用要求:
一、环境条件
1.温度控制:仪器通常需要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运行。根据不同的测试标准,推荐采用常规测试温度为23℃±1℃,高温高湿测试则为38℃±1℃。稳定的温度环境对保证水汽传递速率的稳定性至关重要,避免因温度波动导致数据偏差。
2.湿度调节:相对湿度需精确控制在50%RH±2%~90%RH±2%之间。过高的环境湿度可能导致织物自身吸湿量增加,影响透湿效果;过低则可能造成水汽供应不足,无法真实反映材料的透湿性能。例如,在潮湿环境中进行测试时,应适当调整加湿装置以维持目标湿度水平。
3.气流速度管理:测试过程中需设置合适的气流速度,范围多为0.02~0.3m/s或更高。均匀且稳定的气流有助于模拟实际穿着条件下的水汽扩散情况,防止局部积水或停滞现象干扰测量结果。部分设备支持风速可调功能,用户可根据试样特性灵活选择。
4.通风与清洁:实验室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状态,确保测试区域的空气循环顺畅,避免水汽积聚。同时,环境需保持洁净,减少灰尘、纤维碎屑等杂质对试样表面的污染,以免堵塞仪器通道或改变材料的原有特性。
5.电磁兼容性:由于仪器包含精密电子元件,使用时应注意远离强电磁场源,防止干扰信号影响传感器精度和控制系统稳定性。
二、织物透湿量测试仪设备配置与操作规范
1.硬件组成:仪器主要由带制冷系统的主箱体、控制柜、透湿杯(包括美标方形/圆形及国标型号)、PID自整定温湿度控制器、数显计时器等部件构成。不同标准的透湿杯适用于厚薄各异的试样,需按规范安装并定期检查密封性。
2.参数设定:通过彩色触摸屏或专用界面输入测试参数,如温度、湿度、测试时间等。智能化控制系统可实时显示当前温湿度值及剩余时间,并自动计算透湿率相关指标。用户应根据样品类型和测试目的合理选择预设程序或自定义模式。
3.安全防护措施:电源接入需符合AC220V、50Hz规格,并确保接地保护到位。仪器摆放时应与周围障碍物保持一定距离,便于散热和维护。长时间运行时,需监控加热功率和加湿量是否处于正常范围。
4.试样准备与装载:裁剪后的试样应平整放置于透湿杯口,避免褶皱或拉伸变形。对于多层结构的材料,需逐层叠加并固定牢固,确保接触面积一致。装载完成后,启动旋转支架使试样均匀受测。
5.数据记录与分析:测试结束后,及时保存数据并生成报告。现代仪器多支持打印功能,可直接输出包含WVT、WVP、PV值等关键指标的报表,便于后续对比分析和质量控制。
三、织物透湿量测试仪维护与校准
1.定期校准:为保证测量精度,建议定期对温湿度传感器、流量计等关键部件进行校准。可使用标准物质或第三方计量工具验证仪器的准确性。
2.清洁保养:每次试验后清理透湿杯内部的残留水分和杂质,防止腐蚀或霉变。检查管道连接处是否有泄漏,必要时更换密封圈。长期不用时,应断开电源并将设备存放在干燥通风处。
3.故障排查:若出现异常报警或数据波动较大的情况,需立即停机检查。常见原因包括传感器故障、气路堵塞、电源不稳定等,可参照说明书逐步排查解决。
